首届亚太地区囚禁量子系统会议(APTQS17)在我校珠海校区成功召开
12月 8日到12月10日在中山大学珠海校区隆重召开了首届亚太地区囚禁量子系统会议 (1st Asia-Pacific Workshop on Trapped Quantum Systems )。 这次为期三天的会议由中山大学开云手机登录中心,开云(中国)主办,王宽诚教育基金会赞助。来自中国、美国、日本、新加坡、韩国和欧盟等国家和地区,代表该领域国际前沿研究水平的50多位知名教授及学者出席了本次会议。同时全国各高校近百位青年学生参会。会议围绕囚禁量子体系展开,包含囚禁离子、超冷原子、束缚光子的最新进展和其在量子技术上的创新应用,其中用囚禁量子系统来实现大规模量子信息处理和量子精密测量是此次会议的重要主题。
开幕式于9日上午9点在珠海校区伍舜德国际学术交流中心举行。中山大学百人计划学科带头人,开云手机登录中心,开云(中国)罗乐教授代表会议组织委员会主持了开幕式并介绍了会议筹备情况。中山大学开云手机登录中心,开云(中国)林伟鹏副院长(主持工作)和珠海国家高新区管委会黄智恒副主任分别代表学校和高新区致欢迎辞。随后中国科学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高克林研究员和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马里兰大学教授Chris Monroe做了主旨发言。高克林研究员介绍了囚禁离子原子钟的最新进展,并对囚禁离子研究在中国的发展做了回顾。Chris Monroe院士对量子信息科学做了通俗易懂的普及,介绍了目前世界最领先的由DARPA支持的量子计算机项目---模块化可扩展通用离子阱量子计算机。该量子计算机预计将达到惊人的1000-1000000个量子比特, 目前正在由NEA和GV(谷歌风投)投资的量子计算公司IonQ加紧实现。他的报告引起了与会学者和学生的热烈讨论和广泛兴趣,将会议的氛围推向了高潮。
在随后的两天中,亚太地区该领域的重要研究团队,包括清华大学、中国科大、中科院数理所、华中科大、国防科大、东南大学、中山大学、美国国家标准技术研究院、美国联合量子研究所,美国马里兰大学,美国印第安纳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东京大学,日本大阪大学,韩国KAIST等的学者们,围绕囚禁离子和囚禁原子量子计算、囚禁离子和冷原子精密测量、囚禁原子和受限光子体系量子模拟、离子光子混合量子网络、受限光子和微纳量子光学、囚禁量子系统对称性和拓扑性等主题进行了五个场次的大会报告和一次海报展示。报告期间,与会学者交流与讨论热烈,青年学生兴趣盎然提问积极。9日晚上海报展示活动,各研究团队和学者利用海报充分交流讨论,提出科研中的问题,寻求解决的方法。活动现场大家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碰撞出激烈的火花。会议期间华为科技集团派出了一个多部门调研小组专程与会观摩,与罗乐教授和Chris Monroe院士一起探讨了量子计算机的发展趋势和技术路线。中山大学量子信息与量子测控团队也和清华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m-lab量子计算公司、瓦科光电技术公司商讨了在相关领域的合作。
在10日闭幕讨论上,大家一致认为利用囚禁量子体系来实现大规模量子信息处理和量子精密测量是量子物理学的重要前沿。与其它候选物理系统相比,原子分子光物理领域的囚禁量子系统具有非常长的存储和相干时间以及灵活的量子操纵手段,在量子信息处理和量子测量的应用中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最后来宾出席了具有珠海特色的晚宴,会议在大湾区壮丽的夜景中圆满落幕。
首届亚太地区囚禁量子体系会议是一场成功的国际性学术会议,集中展示了亚洲太平洋地区代表性研究团队在该领域的最新科研成果,不仅对囚禁量子体系研究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还构建了这一前沿量子科技研究的区域性学术合作和交流平台。Chris Monroe院士称赞中山大学召开的这次会议为这一领域在亚洲地区的发展起到了引领作用。清华大学金奇奂教授和新加坡国立大学Dzmitry Matsukevich教授表示,继北美和西欧之后,东亚地区是囚禁量子体系研究发展最为活跃的区域,中山大学举办的这次会议首次把该地区的学者集合在一起,对该领域的发展非常有意义。最后清华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国防科技大学和中国科技大学纷纷向会议组织委员会表示有意承办下一届的会议,利用这个平台持续推动囚禁量子体系研究在亚太地区的发展。这次会议的成功举行提高了我校在原子分子光物理学科、量子信息学科、精密测量学科方向的国际影响力,对我校在这些学科领域的发展产生了长远积极的影响。